Dot Culture

Life is full of fun. Arts, books, dance, drama, films....taste it, touch it, experience it.

Thursday, December 16, 2004

Book Review_Voice to the Voiceless(1)

剛看完這本書,很想跟你分享其中內容:
Srampickal, Jacob (1994) Voice to the Voiceless: The Power of People’s theatre in India, London/New York, Hurst/St.Martins.

這本書簡介民眾劇場的發展,搜集了在印度不同群體的劇場形式,探討人民力量如何藉民眾劇場帶來社會改變。本書分六部份。先來介紹第一部份。

一. 戲劇的媒介與發展

I. 「發展」的概念

A. Modernization Theory
這理論以西方世界的發展為基礎,由傳統農業社會到工業文明,旨在提升科學及技術,以改善人民生活。故在此理論下的「發展」,意指較落後的國家倣效西方的進步模式,提升社會的經濟增長及生產力,以縮減貧富懸殊的鴻溝。 代表人物包括Weber, Durkheim, Tonnies and Spencer。

B. Dependent Theory
在印度,Modernization theory 不但未能縮減貧富懸殊的鴻溝,反而西方文化、消費主義及經濟概念與印度的社會產生很大的不協調現象。殖民價值的注入引起很大的反響。Andre Gunder Frank 指出這只會強迫發展中國家進入一種資本結構的國際關係,強化她們對西方國家的倚賴,助長不平等的發展模式。這種支援式的資本關係是具剝削性的‘In essence, Western capitalism had develop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發展應是循序漸進的自然演變。

C. Theory of Conscientization
Freire是一位巴西哲學家及教育學者。他主張發展的概念應該遠遠超越經濟增長、生產力及階級鬥爭,他以「價值values」、「道德ethics」、「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及「生命的完整性fullness of life」來定義發展。學習的過程必須具備「行動」及「反思」兩方面。教育提升人民的意識,讓人民從心理及物質的壓迫中解放出來,進行社會參與、團結關懷及集體行動。對Freire 來說,教育若不是解放性(liberating),就是馴化(domesticating)。

'Freire believed that development implies liberation, namely a freeing from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shackles of existence within a 'culture of silence' to the humanization of self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p.6).

'It is the dialectical interplay between action and reflection that constitutes the process of conscientization' (p.7).

Key concepts: banking system (traditional education), dialogue, education to critical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raising, conscientization

什麼是發展?
發展可分為物質發展 (material development)及人類發展 (human development)。人類發展乃關注社群的需要及為了社群利益而作出改善的能力。Natt Colletta 總結「真正的發展authentic development」應旨在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生命質素及人性尊嚴。

其中一個由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Geneva) 列出真正的發展應具以下五個結構性不可分割的重要元素:

1) Need Oriented:滿足人物質與非物質上的需要
2) Endogenous:社會的內在價值及遠見
3) Self-reliant:社會內部的資源及能力
4) Ecologically sound:本地資源生態及對外在資源的可及性
5) Based 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無論在郊區、城市及以世界為視點,在決策上須考慮各項社會關係、政經活動、土地分配及權力結構。

發展與知識(knowledge)及權力(power)有密切的關連性。印度的傳統價值及文化被西方意識形態及殖民主義所侵蝕,印度的精英份子大都失去他們的文化身份,認為自己的本土文化是次一等的。

II. 大眾傳媒與發展

媒介被用作教育、新意念的灌輸、政治宣傳及商品推廣。
大眾傳媒的帝國主義加強印度各鄉鎮城市的都市化,鼓吹美式的個人主義、精英主義、種族主義、物質主義、保守主義、侵略神、浪漫思想等,逐漸消減印度本土發展。

Tuesday, December 14, 2004

南方朔_布殊為何贏得美國大選?

節錄部份內容:
美國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把保守派力量統合起來,並擁有全美最大的電視、廣播、資訊網絡,是布殊贏得總統大選的關鍵。儘管布殊勝選,分裂已成美國政治的背景,愈來愈深的猜忌、對抗、群眾性抗爭已難以避免。除非美國找到新的中道精神,否則分裂只會擴大,甚至引發難以預料的意外,成為全球的負擔。

所謂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指的是他們都相信《聖經》所說的,即是上帝無誤的話語。因而他們相信世界末日大戰,以及最後的審判。而落實到現世上,則是他們自視為上帝的選民,要替上帝重臨做好準備。由於有著這樣的信念,在他們的政治觀裡,遂只有善惡之分﹕近年來,過去著名布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之子富蘭克林.葛培理稱「伊斯蘭是非常邪惡敗德的宗教」﹔美國南方浸信會前主席魏尼斯(Jerry Vines)宣稱「穆罕默德是個被惡魔附身的戀童癖」﹔而基督教右派長老羅伯特森(Pat Robertson)宣稱「穆罕默德是個眼睛布滿血絲的狂人、強盜和土匪」。這都是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世界觀的具體顯露。

也正因他們相信這種「終末論」(Endism),在「九一一」之後,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氣勢更盛,他們以撒旦來比喻伊斯蘭世界的人物,從而更肯定了他們作為上帝選民的信念。在信念固執化之後,反對他們的,也就成了撒旦的門徒,他們不但不會理睬,外界愈反對,他們反而更相信自己是真理的一方。這是基督教基本教義派與民粹愛國主義的合一,全世界再反對,只印證了他們更正確。

也正因此,在四十歲因為酗酒而成為「再生基督徒」的布殊,其實乃是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一員。儘管在表面上,他不能講出基督教基本教義派那種極端話語,但在實質的政治操作上,他所仰仗的,皆為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他的主要身邊紅人如親信羅夫(Karl Rove)、智囊瑞德(Ralph Reed)等,皆是他和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之間的主要橋樑和操盤手。他們藉著自己的傳播通路散布消息,真正確實訊息根本就發揮不了作用。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不受大報言論的影響,不受電視辯論的影響,縱使美國近百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反對布殊,也都產生不了作用。原因即在於他們早已有了自我封閉的傳播通路。他們活在自已的神國裡,不實的文宣、不實的謠言在這樣的通路裡,自然而然成了真理。這次美國大選,布殊陣營的謠言和中傷操作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即在於他們有著一個龐大的自我封閉傳播通路。
...
版權所限,不得轉載。全文請看亞洲週刊網站2004年11月14日十八卷四十六期:
布殊為何贏得美國大選?-南方朔

閱後感:
南方朔分析布殊如何藉美國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勢力順利贏得大選。這股勢力潛藏著分裂美國的重大危機。
打著真理的旗號,可以殺人放火,以侵略他人的財產,踐踏他人的土地,妄顧他人的生命財產。一場一場以屬靈為名的政治戰爭,確實令人有點不寒而慄。難怪在回教國家裡,人民想起「基督徒」,只知道是象徵著「醉酒、奸淫和武力」了(這是我一位猶太裔神學老師說的)。

我的禱告:
天父啊,我是無知的人。面對世界的複雜性,我實在不能理解。然而,我不想因為自己的知識淺薄而退縮,求天父賜我聰明智慧,好叫我明白各樣的道理;更求天父給我屬靈的洞見,叫我懂得明辨是非,如何在最微小的崗位上作你的見証。這世界是你的,你愛世上所有的人,不論膚色、不論宗教、不論文化背景。求天父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求主教我們謙卑自己,不妄稱祢的名。願我們效法主耶穌的謙卑捨己,將主的愛與他人分享。

Friday, December 03, 2004

孔誥烽_從流氓資產階級看西九

12月 4日 星期六【明報專訊】:

紅灣半島與西九的爭議,表面看來只涉及城市規劃中的利益輸送問題,但它們背後,其實反映了回歸後香港發展的結構性困局。

30多年前,美國學者Andre Gunder Frank曾著有《Lumpenbourgeoisie, Lumpendevelopment》一書,分析當時拉美經濟停滯和政治封閉的底蘊,一時成為發展社會學的經典。書中描述的拉美發展困局,竟與今天的香港有幾分相似。

Frank指出,中、南美洲各國自19世紀擺脫歐洲殖民統治後,並未像歐洲般孕育出一個熱中於工業革命、廢除封建制度和推動民主改革的進步資產階級,反而出現了一個無心發展經濟,只顧掠奪土地資源的「流氓資產階級」。他們擁有廣大莊園,通過出口天然資源或農產品致富。他們只須不斷侵佔、瓜分還未開發的土地即可增加收入,所以無興趣推動拉美的產業晉及。

圈地致富的大財閥
他們憑�與當地專制政權的共生關係及與華府(即拉美非殖化後之真正宗主)的裙帶關係,確保對土地資源的壟斷,亦憑其與金融財團的人際網絡,掌控了資本市場的水源。在此一格局下,矢志於推動拉美經濟轉型的實業家,也就一籌莫展。這一流氓資產階級在拉美當家150多年,拉美經濟的落後狀態和拉美政治的專制腐敗特質,也隨之持續了150多年。

反觀香港,華資大財團在70年代冒起並挑戰英資財團對本地經濟的壟斷,無疑對推動本地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和確立香港的大中華金融貿易中心地位,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但這些財團不少在80 、90年代的泡沫經濟中地產化,又在97後以其對特區政府和北京的政治忠誠換取龐大特權利益,今天已蛻變成能隻手遮天、圈地稱王的大財閥。他們追求的高樓價高地租,與我們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在港落腳的轉型需要背道而馳;他們將科技文化項目轉化成地產項目,更是葬送了我們一個又一個產業晉級的契機。

90年代,拉美不少國家的實業家、中產階級與低下層在漫長的聯合抗爭後,終於推倒了流氓資產階級與軍事獨裁者的聯合專政,成功落實了民主化與經濟改革。但當拉美民主化之際,香港卻日漸拉美化,至今只能靠北京的輸血袋與國際炒家的熱錢繁榮市面。這能不令我們急嗎?
(作者為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閱後感:
看到這篇評論,又令我想起大學時做的論文題目:解放神學。
拉丁美洲人受著各種不公義所壓迫,人民生活在貧乏之中,解放神學也就此出現。

解放神學,指 1960-1970 左右在拉丁美洲的神學運動。在 1968 年拉丁美洲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們在哥倫比亞的 Medellin 組成一個議會發表一件聞名世界的宣告:教會過去都是與壓迫者的政府同一邊,但信仰的真義應從窮人或被壓迫者身上才能體會的,所以應該站在被壓迫者的一邊(Solidarity with the poor)。他們先與窮人和被壓迫者同一戰線,神學概念也必須要是立足於與苦難的人同在的角度去發展。

解放神學,簡而言之,就是要先委身、行動,才能發出神學思想架構。
在這個越來越不公平的香港,我們的信仰反省 (reflection) 和行動 (praxis)又可以是怎樣呢?

其他參考文章:
謝任生:貧窮問題(貧窮人與教會福音事工的契機)